米字原來有這些意思! | 你知道米的五行屬什麼嗎? | 米不只是食物,取名更有深意
米的意思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豐富,不只是餐桌上的白飯那麼簡單。在台灣,我們每天都會吃到米,但你知道「米」這個字背後藏了多少故事嗎?從古早的甲骨文到現在的日常生活,米真的跟台灣人超級麻吉!
先來看看「米」這個字本身的演變。在康熙字典裡記載,米的本義就是指稻穀去殼後的籽實,也就是我們說的「白米」。但有趣的是,這個字在造字的時候,上面兩點代表稻穗,下面像個架子,整個字形就是在描繪曬穀的場景。台灣老一輩的人常說「曬米要看好天氣」,就是從這個意象來的。
說到米的五行屬性,這可是取名字時的重要參考:
屬性 | 說明 |
---|---|
五行 | 屬水 |
吉凶 | 吉 |
寓意 | 豐足、富貴 |
在台灣的命名文化裡,用「米」字取名的人不少,像是「米琪」、「米娜」這些名字都帶著父母希望孩子衣食無缺的祝福。我阿嬤常說:「名字有米,吃飯免驚」,雖然是玩笑話,但也反映出台灣人對米的重視。
米的發音也很有意思。「米」在注音是「ㄇㄧˇ」,這個音在台灣話裡變化可多了。像是「米糕」要念「bí-ko」,「米粉」變成「bí-hún」,走到不同縣市還會有不同的腔調。記得第一次去台南吃「米粿」時,老闆濃濃的台南腔讓我差點聽不懂,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有趣。
台灣人對米的感情真的很特別。從早期的「蓬萊米」到現在的「越光米」,每一種米都有它的擁護者。我家隔壁的米店老闆可以滔滔不絕講上半小時各種米的特性,什麼「台稉9號」適合煮飯,「高雄145號」最適合做粿。這些知識可不是書本上學得到的,都是台灣人長期吃米累積下來的智慧啊!
台灣人為什麼把錢叫做米?原來是這樣來的,這個有趣的說法其實跟早期台灣社會的生活習慣有關。老一輩的人常說「賺米」、「有米沒米」,把錢跟米畫上等號,可不是隨便亂講的喔!在物資缺乏的年代,米就是最實在的硬通貨,能換東西又能當薪水,自然而然就變成錢的代名詞了。
說到這個用法的起源,要回溯到日治時期甚至更早。那時候很多工人領的薪水不是鈔票,而是一袋袋白米,農民賣作物也常以米來計價。米不只是主食,根本就是活生生的貨幣啊!像下面這個表格就整理了幾個台灣人常用的「米」相關金錢用語:
用語 | 意思 | 使用情境 |
---|---|---|
賺米 | 賺錢 | 「最近生意好嗎?」「加減賺米啦!」 |
沒米 | 沒錢 | 月底到了,真的快沒米了… |
米蟲 | 不做事只領錢的人 | 公司那幾個根本是米蟲! |
等米下鍋 | 等錢用 | 房貸要繳了,現在是等米下鍋啊~ |
這種把米當錢講的習慣,在台灣各行各業都看得到。像是建築工人會說「今天做幾工賺幾粒米」,市場攤販也常講「這批貨賣完就有米過年了」。就連現在年輕人開玩笑說「窮到吃土」,老一輩還是會用「沒米煮飯」來形容。這些生動的說法不只反映台灣過去的經濟型態,更成了我們日常對話中特有的文化記憶呢!
米在台灣話裡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特殊意思?其實除了是我們每天吃的主食外,台語中的「米」字還藏著許多有趣的用法,有些甚至跟食物完全沒關係呢!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在地人才懂的特別用法,保證讓你下次聽到時不會一頭霧水。
首先最經典的就是把錢叫做「米」啦!這個用法在年輕人之間特別流行,像是「這個月賺了多少米」就是在問收入多少。據說是因為以前米可以當作貨幣使用,這個說法就一直流傳到現在。另外在市場買賣時,老一輩的人也常說「這批貨可以換多少米」,其實就是在談交易金額喔!
再來分享幾個你可能沒聽過的用法:
台語用法 | 意思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米蟲 | 指好吃懶做的人 | 「伊整天毋做工,真正是米蟲」 |
米苔目 | 一種傳統小吃 | 「熱天食一碗米苔目真爽快」 |
米酒頭 | 高度數的米酒 | 「阿公愛啉米酒頭配滷味」 |
米篩目 | 形容人眼睛小 | 「伊目睭親像米篩目遐爾細」 |
還有一個特別的用法是「米糕」,除了指那種用糯米做的小吃外,在有些地方也會用來形容人反應慢半拍,像是「你哪會米糕款,講話攏聽無」。這些用法雖然看起來跟米沒直接關係,但都是台灣人生活中很自然的表達方式。
說到米的特殊用法,不能不提「米田共」這個詞。雖然聽起來有點不雅,但其實就是「糞」字的拆解,老一輩的人會用這個詞來表達不滿,像是「你講這什麼米田共話」。不過現在年輕人比較少用這個說法了,算是逐漸消失的台語用法之一。
什麼時候開始用米來代稱薪水?台灣職場小知識,這個有趣的用法其實跟台灣的歷史背景有關。早期台灣社會以農業為主,稻米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,甚至可以直接當作交易媒介。在物資缺乏的年代,很多工人領到的「薪水」就是實實在在的白米,久而久之,「米」就成了薪水的代名詞。這種用法特別有台灣味,現在年輕人可能不太熟悉,但在老一輩的職場對話中還是會聽到。
說到用米計算薪水,其實還分不同等級呢!以前老闆發薪水的時候,常常會用「斗」或「石」這種傳統單位來計算。像是一般工人可能領個幾斗米,技術好一點的師傅就能領到一石米。這種計薪方式在日治時期特別常見,後來隨著貨幣經濟普及才慢慢改變。不過「領米」這個說法還是留了下來,成為台灣職場文化的一部分。
職位類型 | 日治時期薪資(米) | 現代對應說法 |
---|---|---|
普通工人 | 3-5斗/月 | 基本工資 |
技術師傅 | 1石/月 | 專業薪資 |
管理階層 | 1.5石以上/月 | 主管級薪資 |
現在雖然大家都用新台幣領薪水,但職場上還是會聽到「這個月領多少米」、「米缸見底了」這種帶點幽默的說法。有些公司甚至會在中秋節發放實際的米禮盒,算是延續這個傳統。這種用法不只出現在勞工階層,連公務員體系也聽得到,算是台灣職場文化中一個特別的連結。下次聽到有人說「這個月米很少」,可別以為他們真的在討論糧食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