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可信其有英文怎麼説?台灣人常用 | 不可信其無的英文翻譯小教室 | 這句台灣俗語英文怎麼講?
「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 英文」這個概念在中文裡很常見,但要用英文表達其實有很多種說法。台灣人在跟外國朋友聊天時,如果想傳達這種「小心為上」的態度,可以參考以下幾種道地的英文說法,讓溝通更順暢。
首先,最接近原意的翻譯是”Better safe than sorry”,這句話在英美國家超級常用,意思就是「安全總比後悔好」。比如說朋友問你要不要帶傘出門,明明天氣預報說不會下雨,但你覺得還是帶著比較保險,就可以用這句話。另外一個類似的說法是”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”,加了”to be”之後語氣會更正式一點。
中文說法 | 英文對應 | 使用情境 |
---|---|---|
寧可信其有 | Better safe than sorry | 日常對話中最常用 |
小心駛得萬年船 | Caution is the parent of safety | 比較文雅的說法 |
有備無患 | Better to have it and not need it | 強調事先準備 |
除了上面這些,還有一個更口語化的說法叫”Better believe it than not”,這句雖然不是那麼常見,但在某些情境下也很貼切。比如說同事提醒你老闆今天心情不好,你半信半疑,但最後決定還是小心點別去招惹老闆,這時候就可以用這句。要注意的是,這種說法比較非正式,適合朋友之間使用。
在商業場合或正式email裡,老外可能會用”Erring on the side of caution”這個片語,字面意思是「在謹慎這邊犯錯」,其實就是「寧可過度謹慎」的意思。這個說法聽起來很專業,適合用在報告或會議中。舉個例子,如果公司在討論是否要投資某個新項目,有人建議再觀望一下,就可以說”We should err on the side of caution”。
什麼時候會用到「寧可信其有」的英文説法?這句話其實對應到英文裡常用的”Better safe than sorry”,字面意思是「安全總比後悔好」,跟我們中文的語境超級像!這種説法在日常生活或職場上都超實用,特別是當你想提醒別人謹慎一點的時候。
比如説同事想跳過備份直接更新系統,你就可以説:”Hey, better safe than sorry, maybe do a backup first?” 這種情況下用英文講反而比直譯中文更自然。另外像是朋友出門不帶傘,明明氣象預報説會下雨,你也可以用這句話勸他:”Just take an umbrella, better safe than sorry lah~”(最後加個”lah”根本台灣人日常XD)
使用情境 | 英文例句 | 台灣人常用説法 |
---|---|---|
天氣預報下雨 | “Better bring a raincoat, better safe than sorry.” | 「帶雨衣啦,寧可信其有」 |
食品安全疑慮 | “Let’s not eat that, better safe than sorry.” | 「那個別吃比較保險」 |
重要文件備份 | “Better safe than sorry and make a copy.” | 「備份一下以防萬一」 |
在國外生活時,這句話真的超好用。記得有次我房東説熱水器好像怪怪的,但檢查要收費,我就跟他説:”Better safe than sorry to check it now.” 結果真的發現問題,省了後續更大的維修費。這種時候你就會覺得,中英文雖然表達方式不同,但背後的智慧根本一模一樣啊!
另外在醫療建議上也常聽到。像醫生可能會説:”Even if the symptoms are mild, better safe than sorry to get tested.” 這種專業場合用起來也不會覺得奇怪,反而顯得你很懂在地用法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這句話比較偏向口語,正式文件或學術寫作時還是要用更精準的表述方式。
為什麼老外也懂「寧可信其有」這個概念?其實這種心態全球通用,只是表現方式不同。台灣人拜拜求平安、西方人敲木頭避厄運,本質上都是對未知的敬畏。這種心理學稱作「預防性思考」,連科學家做實驗前也會默默祈禱數據漂亮呢!
老外常見的「寧可信其有」行為,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生活化。像是運動員的幸運襪絕不換洗、學生考試用同一支筆,這些小迷信背後都是「萬一真的有用」的心態。下面整理幾個有趣的跨文化對照:
台灣常見行為 | 西方對應行為 | 共同心理 |
---|---|---|
農曆七月不晚上曬衣 | 13號星期五不出門 | 避開不吉利時機 |
紅包放床頭求財運 | 聖誕襪掛壁爐等禮物 | 象徵性儀式帶來好運 |
搬家要拜地基主 | 新家灑鹽驅邪 | 安撫未知力量 |
心理學研究發現,當人面對無法掌控的情況時,這種「做點什麼總比不做好」的儀式感,確實能降低焦慮。就像台灣長輩總說「拜有保庇」,老外也會在重要會議前親吻幸運幣。有趣的是,連跨國企業都吃這套——矽谷新創公司流行在辦公室放招財貓,工程師還開玩笑說:「至少牠的擺手能提醒我們保持節奏」。
這種跨文化默契,或許源自人類共同的生活經驗。颱風天台灣人搶買泡麵,美國颶風來襲超市蠟燭被掃空,都是「準備過頭總比不夠好」的具體實踐。下次看到外國同事拒絕從梯子下走過時,你就懂他們也深諳「拜託不要鐵齒」的生存智慧啦!
如何用英文表達「寧可信其有」的意境?這個問題其實蠻有趣的,因為中文成語的意境要轉換成英文真的需要一點巧思。台灣人在跟外國朋友聊天時,常常會遇到這種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」的情況,這時候就要靠一些地道的英文說法來傳達我們想表達的意思啦!
首先最直接的說法是「Better safe than sorry」,這句話根本就是為「寧可信其有」量身訂做的!字面意思是「安全總比後悔好」,完全抓到那種「雖然不確定,但還是先相信比較保險」的感覺。比如說朋友猶豫要不要帶傘出門,你就可以說:「Just take it, better safe than sorry.」超級貼切對吧?
另外還有幾個常見的說法可以參考:
英文說法 | 適用情境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Play it safe | 比較保守的選擇 | I’m not sure if it’ll rain, but let’s play it safe and bring umbrellas. |
Err on the side of caution | 正式場合使用 | The doctor said to err on the side of caution and get more tests. |
Give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| 對人或說法存疑時 | I don’t know if he’s telling the truth, but I’ll give him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. |
其實台灣人在用英文表達時,常常會不自覺把中文思維帶進去。像我有次跟外國同事說「I’d rather believe it exists」,結果對方一臉問號,後來才知道原來要用「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」才對。這種文化差異真的需要多練習才會熟練呢!
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是「When in doubt, leave it out」,雖然字面意思是「有疑問就不要用」,但其實也隱含著「寧可信其無」的相反概念。這讓我想到台灣人常說的「有拜有保庇」,英文雖然沒有完全對應的說法,但可以用「It doesn’t hurt to believe」來表達類似的意思,就是「相信也沒損失」的感覺。